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学生组织 > 正文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青为”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07-15 】

7月11日至14日,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青为”服务队一行9人赴滨州市惠民县开展“非遗+乡村振兴”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红色文化,凝心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调研中曾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明确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青为”服务队赴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武定府衙参观学习。渤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五大战略区之一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位于滨州惠民县城北部,现设有通道四组浮雕、渤海革命史第一院落、渤海革命史第二院落、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主题广场、英烈碑廊共六个展区,系统展现了1937年到1950年期间渤海区军民一心支前抗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通过讲解员对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事迹的讲解,队员们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历史,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了民族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探访兵圣故里,研习兵法精髓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城是为纪念伟大的军事家孙武而建,兵法城从设计理念到展馆内容全面展示了《孙子兵法》兵家智慧,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教育教研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教育基地。“青为”服务队走进孙子兵法城,识兵器、看兵法、听战例、学谋略。在讲解员对融合兵法策略的经典战例介绍中,队员们一边拍照一边记录,深刻领悟了兵家哲理,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纷纷表示要汲取古人兵家智慧,提升个人国防素质。在集孙子兵法、儒家文化之大成的魏氏庄园,通过讲解员讲解魏氏庄园的历史沿革、设计理念,队员们认识到兵学文化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刻思考了挖掘《孙子兵法》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研究方向。

学习黄河非遗,服务黄河战略

滨州市惠民县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34项。“青为”服务队深入黄河流域实地调研胡集书会、东路梆子以及惠民泥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传承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胡集书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传承八百余年,与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并称为全国两大书会。通过近距离参观曲艺展厅、观赏表演、聆听讲解以及现场答疑,队员们对胡集书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表示将在未来的学习中结合所学专业,充分挖掘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流域非遗故事。在姜楼镇以及皂户李镇,队员们调研学习了东路梆子和惠民泥塑两项省级非遗项目,队员们通过看展品、听介绍,与非遗传承人座谈,详细了解了非遗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发展现状,征求传承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队员们给非遗作品拍下大量照片剪辑成视频并发到微信、微博、抖音号,获得点赞评论转发。队员们领略到黄河流域非遗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困境及其重要性。

在惠民县文化馆非遗调研座谈会,惠民县文化馆郭晨曦馆长就当地非遗项目总体概括、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方面作了具体介绍,并表达了与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合作意向。队员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了将来的研究方向,队员们表示将充分发挥新文科优势,积极作为、持续发力,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非遗贡献青春力量。

挖掘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滨州市惠民县具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文化厚重,具有独特的黄河文化基因。“青为”服务队结合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学科专业优势,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收集当地传说故事,参观古建遗存,观摩传统技艺等,接续完成文化资源挖掘,制订文化创新方案,确定志愿服务方向等,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短短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瞻仰革命旧址,领悟兵家文化,感受非遗魅力,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展现当代中国青年担当。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推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持续发挥新时代新青年大有可为、应有所为的力量,用实际行动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引导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范金晗、于堂秋

摄影:刘硕、郭婧怡

初审:梁艳霞、楚国帅

复审:张文哲

终审:胡义忠